了解记忆真相,用最少时间学习最多的知识?
了解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原理,探寻记忆存储和提取的真相,让你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得更快,学得更牢。
👉大脑是如何构建记忆的?首先要想一想记忆是放在大脑的什么地方。
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大脑的基本构造。大脑有不同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用。
如图中所示的大脑的几块区域是人们用以学习的核心部位:内嗅皮层,它就像某种过滤器件,专门过滤进入大脑的信息;海马区,是大脑构筑新记忆的区域;新皮层,是大脑用来储存记忆的区域,信息一旦被打上“储存”的标记,就会被存放到这里。大脑的不同区域各司其职,源源不断地更新着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将来的信息。
那具体地,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呢?
给大家讲个故事,莫莱森是一名癫痫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医生认为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从莫莱森的大脑中切除两块手指大小的脑叶,其中就包括海马区部分。在手术结束后,莫莱森的癫痫病得到有效改善。但是,他却失去了构建新记忆的能力。
莫莱森可以把某个人的电话号码记住大约30s,也能照样和其他人闲聊,但是他随后就会忘记。他每吃一顿饭,或见一位朋友,都像是第一次做一样。没有了海马区,莫莱森没办法无法构筑新的记忆,没办法记住任何新的东西,手术后的许多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新鲜的。
莫莱森虽然不能记住新的名字、人物、事物等,但是他在做手术前就已经记得的名字、人物、事物等事情,在手术后他仍然全部记得。也就是说,那些记忆在形成后,被存在了大脑的某个区域,即使把海马区去掉,也不会受影响。
那个存放记忆的区域,就是大脑的新皮层。新皮层是大脑最“表层”的部位,记忆在形成之后就被存放在这个区域。
回顾一下大脑是如何构建记忆的?当我们体验到一些事物的时候,大脑中的细胞就“唰”地亮起来。然后,通过海马区将亮起来的神经元连接成网络。最后,沿着大脑新皮层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据点,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把记忆固定下来。
👉记忆是如何被储存和提取的?
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储存能力就是指记忆储存的能力,用来衡量我们学到的东西储存得有多坚实。
说起记忆的储存能力,就不得不提大脑的遗忘本领。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遗忘是一件很负面的事情。其实不然,遗忘的正面作用都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以为遗忘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是大脑的败笔,但实际上,遗忘往往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遗忘的正面作用,就是垃圾信息过滤功能。举个例子,遗忘就像我们在肌肉锻炼后,肌肉先损耗,再增长一样。在我们提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时,为了要强化某些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非重要的内容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没有一点遗忘,吸收所有的知识,对长远的学习没有任何好处。你想一想,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差劲的就像是什么也没记住一样。
所以,遗忘不仅是一个被动衰减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的过滤过程。遗忘会挡掉那些让人分心的信息,清理掉没有用的记忆垃圾。大脑只会保留那些有意义、有作用或有趣的东西。
记忆的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不同,它是衡量事物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的。比如,相比想起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的姓名,你更容易想起身边同事的名字,在这里,提取能力指的是你能想起某个人名字的速度快慢。
记忆的提取能力会因为学习和反复运用变坚实。反之,如果提取能力得不到强化的机会,就会迅速下降。记忆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丢失”了的其实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
研究表明,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会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怎样才能记住新的知识?
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我们上次学习时周围的环境,包括光线、背景音乐等,都能给大脑发出提示信号,从而使我们提取出更多的信息来。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18名潜水员在水下6米的地方学习有36个词汇的单词表。然后对潜水员进行分组,一部分在陆地上接受考试,一部分还是在刚才水下6米的地方考试。结果表明,在水下接受考试的人能回忆起的单词比陆地上的人多出大约30%。
所以,如果在考试时,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记忆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学习时,我们吸纳到脑海中的东西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其中的一部分就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比如音乐、光线等这些抓不住、摸不着的东西。
其次,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间隔,也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心理学家称之为“分散式学习”。用这种方法学习,学习到的东西不会少,二记得的时间却能长久的多。所以,在学习时,与其一次性全都学完,还不如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这样的效果反而会好得多。
分散式学习需要关注的两点是最佳间隔时间和最少复习时间。我们在新学过一个知识点后,不必立即复习,这样做并不会加深多少记忆。但是一小时后或一天后再复习,学习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间隔时间应该尽可能长,以维持最低限度的重复频率,同时间隔也必须足够短,以确保知识还仍然能记得住。以学习外语为例,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
拉开时间间隔来复习都是比通宵复习要靠谱得多的备考方式。用这样的方式,你学到的东西能记得更长久,下学期开学时都还能记得住。研究表明,通过间隔式学习所能记得的东西,比一口气学完要多达一倍。
时间:2025-04-09 作者:校园文学网 来源:校园文学网 关注:
随笔推荐
- 放养式阅读法
- 如今,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很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种情况
- 04-09
- 都是手机惹的祸
- 最近又听说了某某中学生因为父母收了智能手机,跳楼自杀。
- 04-09
- 人的本性
- 在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一开始出生是善良的,由于后天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得庸俗,自私自利。
- 04-09
- 美国人的秉性
- 美国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国家,别看它天天把民主自由挂在嘴上,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利益,那民主和自由就立刻现出了虚伪的本质。
- 04-07
- 兴趣
- 兴趣,大家认为这个词很简单,指的是人对某事物的兴奋程度。我觉得是某事物对人的吸引,你会对这事物产生一种兴奋,并作为你精神的寄托
- 04-07
- 假象
- 假象,顾名思义就是假的事情,也就是不正确的道理和不真实的事件。或者说幻觉幻象。
- 04-07
- 关于语文
- 参考各种资料和自己总结的一些,欢迎补充。
-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