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校园文学网

轮回里的政体:我们正在重蹈哪些历史覆辙?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回望,中国政体的演变轨迹里,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褶皱。那些曾被近代先驱们用热血冲刷过的制度沟壑,如今正被新的“补丁”覆盖;那些被写入宪法序言的“历史经验”,正以另一种形式回到现实舞台。当我们拆解近年政治生态的肌理,会发现一条隐秘的线索——某些被视作“进步”的调整,实则是对近代以来制度探索的逆向折返;某些被包装成“传统智慧”的实践,不过是旧专制逻辑的现代转译。
 
 
 一、从“限权”到“集权”:被消解的现代政治内核  
 
清末立宪派领袖张謇曾在《国会请愿书》中疾呼:“立宪之要,首在限制君权。”这是中国近代政治觉醒的核心命题。从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草案,到《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从北洋政府的国会尝试,到南京国民政府的“五权宪法”,几代人用生命与妥协铺就的,是一条“把权力关进笼子”的艰难道路。即便这些探索充满局限甚至荒诞(比如袁世凯撕毁约法、曹锟贿选总统),但其指向的“限权”逻辑,始终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初动力。  
 
而今日政体的某些变化,却在悄然消解这一内核。最直观的是决策机制的演变:从“集体领导制”到“核心引领制”的表述转变,从“民主集中制”实践中“集中”维度的权重递增,从政策制定中专家智库话语权的弱化到“顶层设计”绝对主导——这些变化看似强化了效率,实则稀释了权力制衡的现代性。某省曾推行“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本意是约束权力任性,却在执行中异化为“只许成功不许试错”的高压逻辑,最终基层官员更倾向“等文件、看风向”,而非主动创新。这种“集权-避责”的悖论,与晚清督抚“保境安民”的保守心态何其相似?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人治”传统的隐性回归。改革开放初期,“法无授权不可为”曾是打破计划经济桎梏的利器;如今,“领导批示”“特事特办”却在某些领域重新获得弹性空间。某地开发区为推进项目,绕过环评程序“先上车后补票”,事后以“改革容错”为由免责——这种“结果正义”凌驾于“程序正义”的逻辑,与民国时期“党国一体”的实用主义何其相通?当制度沦为工具,权力便容易滑向“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老路。
 
 
 二、从“多元探索”到“单一叙事”:被压缩的政治空间  
 
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曾呈现罕见的多元性:同盟会的议会党争、地方实力派的军阀自治、知识界的联省自治运动,甚至乡村的乡约民规,共同构成了一幅“制度实验博览会”的图景。尽管混乱,却为中国政治提供了丰富的试错样本。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中国应该让地方有更多的自治权”,正是对这种多元性的继承。  
 
但近年的政治实践中,“统一性”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挤压多元空间。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逐渐演变为“支部包办”,曾经活跃的村民自治组织沦为执行上级指令的工具;社会组织管理中,“枢纽型组织”模式压缩了民间NGO的自主空间,许多公益机构不得不依附于行政体系获取资源;甚至在学术领域,“讲政治”逐渐超越“讲学术”,某些研究课题因“不符合导向”被叫停,学者转而研究“安全议题”。这种“大一统”的回归,让人想起明清两代的“编户齐民”——通过取消中间层(乡绅、行会),将权力直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最终窒息了社会的活力。
 
更深刻的是思想领域的“去复杂化”。近代中国的启蒙者们曾激烈争论“民主是个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今天却流行“西方民主都是虚伪的”的简单结论;过去我们会讨论“如何制约权力”,现在更多是“如何服从权威”。某高校课堂上,学生因在论文中比较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被约谈,理由是“传播错误观点”——这种对思想多样性的压制,与乾隆年间“文字狱”的逻辑何其一致?当公共讨论沦为“正确性竞赛”,政治文明便失去了最珍贵的生长土壤。  
 
 
 三、从“人民主体”到“动员政治”:被异化的民主承诺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核心原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最动人的承诺。从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到人民代表大会,从“豆选法”到差额选举,中国的民主实践始终试图回答“如何让人民真正成为主人”。改革开放初期,“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共识,推动村民自治、社区直选等基层民主蓬勃发展,那时的人们相信:“民主不是装饰品,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但近年来的民主实践中,“动员”正悄然取代“参与”。某些地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沦为“全过程组织人民”:人大代表选举中,候选人由组织推荐的比例大幅上升;立法协商中,参与的“代表”多是预先筛选的“积极分子”;基层议事会里,讨论的话题往往是上级布置的“规定动作”。更吊诡的是,当某些政策引发民意反弹时,官方习惯用“群众路线教育”“下访接访”来化解矛盾,而非从根本上调整决策机制。这种“为民做主”的姿态,与民国时期“训政”理论中“民众需由精英引导”的逻辑,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更令人忧心的是“运动式治理”的回潮。从环保“一刀切”到疫情防控中的“层层加码”,从创城迎检的“突击整治”到经济政策的“急刹车”,这些做法表面高效,实则透支社会信任。费孝通先生曾批评传统中国“无讼”文化导致“法治不彰”,如今某些地方却用“运动”代替“法治”,用“热情”掩盖“制度缺失”。这不是“人民主体”的胜利,而是回到了“皇权不下县”时代“官管民”的旧逻辑——只不过现在的“官”,穿上了更精致的现代制服。
 
结语:轮回中的清醒  
 
中国政体的“变化”,从来不是线性进步的童话。从秦制的“郡县+官僚”到明清的“皇权+乡绅”,从民国的“议会+军阀”到新中国的“政党+单位”,每次制度调整都带着历史的胎记。今天我们讨论“是否在开倒车”,本质是在追问:我们是否正在遗忘近代先驱用鲜血换来的“限权”共识?是否正在放弃多元探索的政治智慧?是否正在异化“人民主体”的民主承诺?  
 
历史从不相信“进步必然”的神话。当我们看到某些权力逻辑与明清督抚的“家长式治理”暗合,看到某些治理手段与民国“训政”时期的动员模式相似,看到某些思想禁锢与乾嘉“文字狱”的压制同构——或许该承认:我们从未真正走出历史的循环,某些“进步”不过是换了包装的旧酒。  
 
要打破这个轮回,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自信”,而是对历史教训的真诚反思;不是对“传统智慧”的盲目崇拜,而是对现代政治文明的真正吸纳。毕竟,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回到某个“黄金时代”,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创造新可能。
时间:2025-10-02 作者:秦利军 来源:原创 关注:
随笔推荐
  • 亲情,友情,爱情
  • 因为男女之间的结合,女的身体内产生了一个小小的胚胎;因为有医护人员的接生,父母亲的哺育,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渐渐的长大成人。
  • 10-04
  • 那些抱怨出身的人
  • 始终认为抱怨出身,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处境的人,是没出息的人。
  • 09-30
  • 关于我对自行车的看法
  • 还记得小的时候,和朋友们相比,我是最文静最内向的一个。一般的情况之下,都是她们来我家主动来找我聚会。
  • 09-30
  • 写作
  • 在我看来写作是独自一人的翩翩起舞。做每一件事情,我们都需要用心去做,自然写作也不例外。
  • 09-30
  • 其实每个人都不幸福
  • 马斯洛说,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纷繁复杂,倒是究其根源,都是出于不同层次的需要。
  • 09-30
  • 年轻时打好基础有多重要
  • 我们没有老年人的阅历谈不上追求智慧,没有中年人的成熟,就谈不上追求成功。我们要打好基础!
  • 09-30
  • 可怕的稀缺感
  • 稀缺感引起对某物的执着追求,导致短视,最终让人陷入一个荒谬的可怕的循环。
  • 09-30
校园文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