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崖寻访古戏台遗址
李白的诗歌大多不甚喜爱,仙气飘飘,其中佳妙俗眼难得分毫。《秋浦歌》例外,十七首诗,写山川风物写民俗风情,歌咏中有忧国伤时伤世的悲凉叹息。一首首读来,仿佛把玩高古玉雕,触手细腻,入眼苍茫。
喜欢《秋浦歌》,对秋浦河也多了情意……
很多年没有来秋浦河了。自己也不知道还是不是当初那个胡竹峰,若说是,分明物是人非;若说不是,依旧头面,依旧肉身,依旧魂灵,心绪到底飘得格外远了。
初夏阳光下,秋浦河丰腴,不是河水丰腴,实则是两岸青山丰腴。
江南的山,夏时格外好看,春一点点深,山头繁荣,绿得要滴出水来,先是新嫩的绿,然后是苍翠的绿。芭茅抽出新的芒花,景色依旧,李白依旧,《秋浦歌》依旧。
他们说剡溪村新发现了古戏台。古戏台在陈姓人家的祖居地旁边,穿过竹林山路,不过一里地,在金崖山腰一块天然巨型平崖上,苍色深深,看见有人工錾出的孔眼,孔径如手腕大小,孔深近一掌,当年用来固定戏台桩柱。戏台周围还有古村落遗址,那些大石块、大石条砌筑的老屋基,依坡势错落分布。石质构件随处可见,很多石墙依然耸立不倒。
陈家族谱说,当年他们祖上请郑之珍在这里编目连救母戏文,在《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自序中,郑之珍说自己住在秋浦河边的剡溪,取目连救母故事,编了三册《劝善记》:敷之声歌,使有耳者之共闻;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
目连戏见过几次,其中有慨然,声调说不出的郁郁,像是故国遗民的旧体诗。
众人请同行目连戏艺人在戏台旧址上唱几句,她气定神闲走上前,开口道:“在仙山奉了师父命,来到阴曹探望娘亲……”松枝摆动,山风轻轻吹过来,遥遥将声音送到山下送到对面的山腰,又回荡过来,耳畔传来短促的回声。树叶翻滚,唱词也翻滚。
五百年了,在郑之珍编戏的场所,他笔下的戏文再次响起。五百年了,陈氏祖居旁,当年陈氏先人听过的戏文鲜活如初。五百年不过一刹,因为一出戏,古与今须臾弥合。明朝衣冠消失了,曾经的腔调还在,曾经的故事还在。
老屋旁,陈氏先人的古井也还在,历史如此生生不息。想象当年郑之珍应该也在这里汲水淘洗,顿时对那井水多了几分亲近。上前去看那口井,浑然不知世事,或许它们早已阅尽天机。天机不可泄漏,于是无言。几只虾在其中游弋,人叹息虾,虾或许也叹息人。取空瓶灌得满满一壶水,夜里泡了杯绿茶,是深山的雾里青。
茶香在江南夜袅起,轻呷一口,耳畔突然又响起目连戏的声音。
在平崖寻访古戏台遗址,同访者,友人潘昱竹。
时间:2023-06-24 作者:校园文学网 来源:校园文学网 关注:
随笔推荐
- 青春时的油桐林
- 当回过头来打量往事时,发现老屋边那片油桐林,已成为我青春的一个部分。
- 06-24
- 一片草叶上的勇敢
- 小时候听大人讲神农氏的故事,浮现在脑际里的神农氏形象是一个清瘦的少年:个头不高,大大的脑袋上毛发稀疏
- 06-24
- 待月横琴久
- 横琴岛的命名,则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天上的七仙女下凡到海边沐浴,人间的烟火味让她们拨琴而歌,踏浪而舞。
- 06-24
- 故乡的夏天
- 上世纪80年代的故乡,夏日景色迷人——绿草茵茵,万木葱茏,稻花飘香,百鸟啼鸣。正值“双抢”季节,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 06-24
- 花名册
- 进入立夏,繁花似锦,小区栅栏边的蔷薇花盛开得像晚霞、像朝云,其实就像它们自己:夏花。
- 06-24
- 想起海
- 书桌上,有几枚彩色贝壳,是我从海边带来的。看见它们,就想起刚从水里捞起时湿漉漉的样子,就想起大海,蔚蓝、辽阔、苍茫和此起彼伏的
- 06-24
- 到处都是童年的舞台
- 一个娃穿着练舞服,看样子是刚从附近的某个舞蹈培训班走出来;另一个娃穿的是校服,还背着个小书包。
-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