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校园文学网

小站大历史

人们常说,要了解近代中国,就得看天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第一座商品博物馆、最早的博览会式建筑群……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第一,都诞生于天津。此外天津的小站,也曾走出过许多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人物。因此,小站便名副其实地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上的“大码头”。1895年后,凡欧美各国绘制出版的世界地图,必标小站。也许在列强心目中,小站崛起预示着中国的变化,小站兴盛可能会使中国强大起来。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要从小站得名说起。清王朝最初主要靠旗兵征战,即由八旗子弟中挑选精壮青年组成军队。后来,又组建了使用绿色军旗的“绿营兵”,与“八旗兵”一同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随着清朝的日渐沉沦和衰败,“八旗兵”名存实亡。进入19世纪,特别是从清嘉庆年间开始,“绿营兵”也几近解体,“将帅惟耽安逸,养尊处优,以营卒为厮役,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钱粮,专事肥己”。鸦片战争爆发时,竟“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临阵溃逃”。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朝军队更是溃不成军。因此,才有曾国藩招募乡勇,组建湘军。此后,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又组建了淮军。

19世纪后期,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北京城。为保卫政治中枢,李鸿章奉朝廷之命调淮军北上,围绕着京师布成一道防线。西自河北青县马厂,东至塘沽新城,20公里为一大站,5公里为一小站。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率军移防天津南部一水草丰美之地。此虽小站,却“进能挡关,退可纵横”,遂建立新农镇,开垦良田,兴办农桑。不想,人们渐渐忘记了当地真实的名字,却记住了“小站”这个名号,且越来越响亮。

那么,历史又是怎样成全小站的呢?史学家有这样的概括:“因水而生,因兵而兴,因稻而名。”先说“水”,小站本来就北靠海河,东临渤海,周盛传又调用了34个营的兵力,开掘了马厂减河,直接将御河——也就是南运河的水,引进小站,然后入海。军队同时开垦了六万亩水田,从江南引进粳米稻种。好种子遇到好水、好地,又历经数代培育,“小站稻”成为皇室贡米,令天下饮食男女,无不心向往之。小站,自然也因此稻而声名大震。

其实,小站真正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大转运站,主要还是靠“兵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最终只能割地赔银、丧权辱国。巨大的耻辱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的旧式军队已经走到头儿了,必须修明武备,效仿西法,创练新军。1895年初冬,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军,从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规模改革,创建了新陆军,并重新确立思想:“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当时还出现了《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等练兵教材,特别是士兵们每天必唱的《劝兵歌》,歌词也简洁上口,完全采用通俗的大实话:“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你若常记此等话,必然就把头目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

这支新军曾多次走出小站,进行长时间的行军和攻防演练,以提高作战水平。1905年,在河间举行的“秋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野战演习,参加演练的新军46000余人,战马5000余匹,战车1500辆,战线长达10余公里。小站练兵的成果,推动清政府第一次设立了陆军部,并学习小站练兵的经验,开始全面编练新军,全国定编36个镇,统一了新式陆军的军制。正是小站练兵,实现了中国军队向近代军制的转变,完成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小站成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发祥地。

如此这般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足见,小站不小。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历史即文化,文化即历史;有历史才有文化,有文化就有历史。”如今,中国又跨入了一个重视历史和文化的时代,相信小站的历史,也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时间:2023-09-22 作者:校园文学网 来源:校园文学网 关注:
随笔推荐
  • 醉在木鱼镇
  • 醉在木鱼镇
  • 有一首歌叫《木鱼石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 09-22
  • 小站大历史
  • 人们常说,要了解近代中国,就得看天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第一座商品博物馆、最早的博览会式建筑群……
  • 09-22
  • 岭畔村的孩子
  • 岭畔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东北部,离泉州市区只有二十多公里,到大海只需半小时。
  • 09-22
  • 坐木船去上海
  • 坐木船去上海
  • 尽管1958年后,奉贤归了上海,可本地人不把自己当上海人。每过黄浦江去闵行以北,都说去上海。
  • 09-22
  • 世界杯在哪儿看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看了数场,使用的设备是笔记本电脑,戴上耳机,放在餐桌上看,坐在书房里椅子上看,躺床上把笔记本架在腿上看。
  • 09-15
  • 冬日晨景
  • 伴着嗞嗞的声响,女人一点点剥离与玻璃黏在一起的布窗帘,像打开了一个魔幻世界。
  • 09-15
  • 爸爸的自行车
  • 在八、九十年前,自行车可是稀罕物,那时还没有国产货,大多数是从英国进口的“三枪”、“凤头”,还有从德国进口的“蓝牌”。
  • 09-15
校园文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