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传统性继承与现代化创新
鲁迅小说的传统性继承与现代化创新
从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至今,他在文学领域都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在五四运动的热浪之中,是在新文化运动等变革之际,还是在现如今社会主义奔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路上,都发挥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我一直以来都将鲁迅的作品看作一把带有柔情的利剑,用浓厚的人情去戳破邪恶的人性和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阿Q正传》的横空出世顿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通过对于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地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国民的麻木不仁,愚昧封建,使得长期封建统治给人们带来的身体创伤和精神扭曲一目了然。这是鲁迅对于时代的无奈以及内心的悲愤,他用犀利的文字点破了这个混沌的旧中国。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人们反思国民性的经典象征。他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切口,深度挖掘他们的精神世界再结合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批判,讽刺这个社会的丑陋不堪。虽然塑造了无数的形象,但无一例外的都展现了鲁迅对于思想觉悟、社会变革、人性转变的不懈追求。他希望通过作品唤醒民众麻木的灵魂,反对封建迂腐的落后思想,提倡科学精神,更希望能够通过批判这种压抑人性的旧秩序,推动社会向更加合理、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他坚定地站在被压迫者的角度,主张社会公平与正义。他同情农民,同情妇女,在<<祝福>>里为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悲惨命运感到愤愤不平,批判封建礼教的夫权......
在文体方面力,鲁迅大力倡导并实践白话文写作。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摆脱了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语言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让文学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融合了多种语言风格,他将口语的生动活泼、文言文的简洁典雅与外来语的新鲜词汇及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这是中国文学语言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也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为后世对于他的作品的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以上均是鲁迅作品所体现的现代化创新所在,他追求一个现代民主的新的社会,追求变革时人旧的灵魂。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抛开传统。首先,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大量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地域文化,如社戏等;还有文学文化,以传统的古代传说和神话为蓝本,如以著名的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为参考,创作了《补天》这一作品。此外,他的作品中也流露着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思考,例如在对待“孝”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上,鲁迅并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作品如《二十四孝图》进行深刻剖析,揭示传统“孝”道中一些极端、不合理的部分,继承了传统文人对道德观念进行审视的传统。
时间:2024-10-28 作者:钱雨彤 来源:校园文学网 关注:
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