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校园文学网

来世仍做常书鸿

真正的文化大家,都有一个高洁而执着的灵魂。

幸甚,上世纪90年代初,我陪在一家文化刊物当记者的妻子雪扬,登门拜访了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常书鸿先生及夫人李承仙,迄今忆及,常老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那是1991年春夏之交的一个下午,杂花生树,乱草飞莺,明丽的阳光把树影投在街面上,浪花般溅起一声声快意的鸟鸣。我们如约来到常老的寓所,进入画室兼书房。哇!那仿佛是敦煌的一块“飞地”:墙上挂的油画是翩翩起舞的飞天,大照片是先生在敦煌的留影,一幅书法作品是《咏敦煌》的诗词,书架和博古架上摆满了有关敦煌的书和纪念品……房间虽然宽敞,却被遥远的敦煌塞得满满的,仿佛先生把敦煌石窟的一角搬进了家,从此便是终生的守护和依偎。

那年先生88岁,言谈不很畅达了,但记忆和思路仍很清晰,笑声也很响亮。常书鸿生于1904年的杭州,从小多才多艺,青年时代长得白面长身,美丰仪,一看便知是出身富贵之家的翩翩公子哥。1927年,年方弱冠的常书鸿赴法国学习美术,其间见到许多被盗运和倒卖到欧洲的敦煌经卷、壁画和其他流散于巴黎的文物,赫然摆放在很多博物馆或贵妇的沙龙里对外展出。常书鸿深感痛心,几乎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回国后他亲往敦煌考察,发现那里黄沙漫漫,几成不毛之地,许多石窟被流沙掩埋,文物损毁和被盗走的不计其数。常书鸿天生是艺术之子,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哪怕是一块秦砖汉瓦都爱得如痴如醉。那时,政府和诸多好友皆为他安排了养尊处优的好职位,但目睹敦煌之惨状,常书鸿痛心不已,经与好友梁思成、徐悲鸿商量,他毅然决定弃绝一切功名利禄,住进敦煌石窟附近的一座荒寺,并把妻子孩子接来,从此一生不离不弃,做了敦煌的“守护神”。1942年,于右任到西北视察,听说常书鸿长年枯守莫高窟,过着衣食无着的生活,于是特批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出任所长,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常书鸿发些薪水,以解决一家人无米之炊的难处。那会儿正是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为防盗贼、兵痞和土匪的抢掠,常书鸿不得不备了一支手枪,夜夜放在枕下。

先生的首任妻子陈芝秀是出身杭州豪门的千金小姐,天生丽质,美艳照人,亲友们无不称赞她和风度翩翩的常书鸿是“天生的绝配”。但是,常先生留守敦煌之后,陈芝秀受不了那种远离红尘、孤悬大漠的凄苦生活,几乎天天以泪洗面,靠翻看父母和杭州的老照片打发时光。不久,一位退役的国民党军官赵忠清到敦煌求职,自称愿意做常书鸿的学生。没想到时间长了,此人与陈芝秀暗生情愫,一年后,陈芝秀抛下13岁的女儿常沙娜和3岁的儿子,与赵忠清私奔他乡,但后来的下场很是凄惨。常沙娜生于法国,6岁随父母归国,中学毕业后赴欧美留学,主攻欧洲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她听从父亲召唤,只身漂洋过海,从美国回到祖国。父女二人,一个被称为“敦煌守护神”,一个被称为“敦煌的女儿”,一家人数十年甘于清贫,远离都市,把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后来惊艳中外的“飞天”壁画,就是父女在吸纳敦煌壁画的基础上精心创作出来的民族瑰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之际,北京搞了名闻全国的十大建筑,常家父女一起参与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工作,一瓣心香,永留史册。

我们的采访进行得很热烈。只要说到敦煌,常老便谈兴大发,眉飞色舞,很多久远的细节都能娓娓道来。说起首任夫人的离去,老人家也有些自责道:“那时我光顾着守护敦煌了,完全没考虑人家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这是我的不对。”

老人家讲话乡音很重,不时需要夫人李承仙在旁翻译。告别时,常老意兴犹浓,主动说:“我给你们写幅字,留个纪念吧。”夫人研墨铺纸后,常老从容走笔,写下7个力透纸背的大字,“来世仍做常书鸿”。

这就是先生一生的风骨与傲骨啊!

1994年,常书鸿仙逝,享年90岁。按先生遗愿,骨灰葬于敦煌,仍是不离不弃的永远相伴和留守。
时间:2023-09-05 作者:校园文学网 来源:校园文学网 关注:
随笔推荐
  • 来世仍做常书鸿
  • 幸甚,上世纪90年代初,我陪在一家文化刊物当记者的妻子雪扬,登门拜访了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常书鸿先生及夫人李承仙
  • 09-05
  • 冬日的山村
  • 冬日的山村
  • 像柴火一样温暖的家常话还没有说够,冬天就悄然无声地来了。
  • 09-05
  • 收字纸的老人
  •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
  • 09-05
  • 北京胡同爱改名
  • 北京胡同,有百花深处、花园大院、芳草地、杏花天、什锦花园这样文雅美丽的名字。但是,胡同的名字最初起得粗俗的,也不在少数。
  • 09-05
  • 落叶化蝶
  • 秋天,路边青青草地铺上一层枯叶,绿色和枯黄色泾渭分明,是希望、平和与沧桑、悲凉映照。
  • 09-05
  • 傍水而居在小溪
  • 傍水而居在小溪
  • 小溪是一条溪流,也是一块自然恬静的土地。反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真善美的电影《大花》剧组在全国很多地方寻找外景拍摄地
  • 09-05
  • 洋式“晒太阳”
  • 我驾车去一处购物中心,停车,进“皮特”咖啡店买杯咖啡,步行到露天停车场的边沿,按疫情下“六英尺社交距离”的标准,和朋友散开来坐
  • 09-05
  • 走近红旗渠
  • 走在一块块太行山石垒砌的渠堤上,一面是斧劈刀斩的峭壁,一面是望之胆寒的万丈深渊。
  • 09-05
校园文学网©版权所有